0

學習次第

IV.《大圓滿 普賢密意總集》不共前行-皈依

崗頂法王 講授

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

一、皈 依

內容闡述:
皈依是趨入內道佛教之門,如同入口處。一切戒律都可以向上師祈求,如菩薩戒,分別解脫戒,密咒乘的戒律等等,都可以祈求獲得,但如果沒有皈依作為基礎,所求得的戒律將無法受持,因為沒有成為佛門弟子的基礎存在;因此皈依如同大地,是一切教法的基礎,也像是一扇門,要進入佛法的殿堂首先要由大門進入,這是皈依的重要性。

依據求皈依者想法的差別,以及皈依的所緣對境不同,皈依可分幾種類型:

1. 下士道的皈依:為求自己離苦得樂,得到天人善趣的果位,因此皈依三寶。主要以僧寶為皈依對象。
2. 中士道的皈依:希望離苦得樂,獲得聲聞、獨覺的果位。主要以法寶為皈依對象。
3. 上士道的皈依:希望所有遍空眾生都能離苦得樂,依此皈依三寶,這是大乘的想法。主要以佛寶為皈依對象。

皈依的對境
僧寶、法寶、佛寶各自不同,所以在皈依前須先認識所皈依的對境,對所皈依的對境能夠分辯清楚,才是真正的皈依。例如,一位公務人員在工作中違犯了很嚴重的錯誤,觸犯法律,被判了無期徒刑,但是這個人想離開監獄的話,他必須拜託別人,此時所託付的人,必須對於法律及監獄有掌控權力,如此才有機會拯救此人離開監獄,如果所託付之人沒有權力,那麼犯人一定無法離開監獄。
如同此例,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,如同在輪迴監獄裡的犯人無法脫離,如果他所託付的對象是人天乘的話,由於人天乘也是在輪迴的牢獄,怎麼能幫助世人脫離輪迴呢? 所以不管怎麼祈求,終不能離開輪迴,所以要尋找真正的救度者,才能夠幫助我們脫離輪迴。

皈依的戒律:
皈依佛寶後,不皈依世間的天神。
皈依法寶後,不傷害一切眾生。
皈依僧寶後,不與惡友為伍。
皈依佛法僧三寶而言是共同的皈依。

依願力的不同,所獲得的果位也有所不同:
1. 聲聞與獨覺的皈依:以求取自身的解脫,而皈依三寶。
2. 大乘的皈依:為利益一切眾生,因此行皈依。
3. 金剛乘門的皈依:依內三密分別講述如下:

  - 瑪哈瑜珈:所歸依為金剛密咒乘的三根本。
在生起次第瑪哈瑜伽中提到:加持的根本是上師,成就的根本是本尊,事業的根本是空行護法,思維三根本之後皈依。上師的身是三世諸佛總集的形相,語代表本尊,意是空行護法,所以上師的身語意,也是三根本的結合。
上 師:
是三世一切無量無邊諸佛所凝聚成上師的行相。是三世諸佛的總集,是加持的泉源,對上師應有這樣的認識及思維,在如此瞭解之下皈依上師。
本 尊:
寂靜尊32尊,忿怒尊58尊。如果以舊譯寧瑪派的傳承還有8位忿怒本尊,就是八大嘿汝嘎,這是皈依的對境,是成就的根本。
空行護法:
空行通常解釋成空行母,女性稱為空行,男性稱為勇士,但有時也統稱為空行。空行一詞為梵文,“達基”是男性,“達基尼”是女性,所以男女都有,這些都是皈依的對境。

然而上師、本尊、護法是各自分開的嗎?
就外在的形象而言,上師的身體外形是能給予加持的所依,所代表即是上師。上師所開示的語言,是實修的根據,依此實修能夠獲得成就,所以上師的語是本尊的代表。上師的心意是行持利益眾生之源,因此是事業,所以是空行護法的代表。
因此上師的身語意三門,即是上師、本尊和空行所匯集。依此觀想,外在的形象是上師,實際上也是寂靜、忿怒的本尊,而且也是諸佛菩薩,這一切都是上師遊戲幻化顯分中顯現出來的形象,以三根本而言,上師,本尊,空行都總集於上師。以如此觀想上師進行三根本的皈依,此是瑪哈瑜珈的皈依。

  - 阿努瑜伽:
上師的身驅是脈,因此是化身,是身金剛;上師的語言是氣,是報身,是語金剛;心是明點,是法身,是意金剛。氣、脈、明點為實修的道。因此上師的身語意中有氣、脈、明點,通過實修證得法,報,化三身果位,在此基礎上瞭解後皈依,此是阿努瑜伽的皈依方式。

將世俗諦粗分的脈契入關鍵要點實修之後,使細分勝義諦的脈作為道而顯露出來。同理,世俗諦粗分的氣,契入關鍵要點實修之後,以此為道,使細分勝義諦的氣顯露出來。依於粗分世俗諦的明點契入細分明點,依此道讓細分勝義諦的明點顯露出來。我們的身體本來就擁有氣、脈、明點,因此普賢如來佛父佛母所表示的方便和智慧,本來就在自身之中具足,只是透過觀修方式,使它們顯露出來,並非原來不存在,而去尋找另一個新的果位。

  - 阿底瑜伽:
阿底瑜伽的皈依方式更加甚深,更加超勝。以體性性空、自性光明、大悲周遍的自生本來覺性為皈依的對境。

自生的本來覺性,即是我們自身本來具有明覺的如來藏,就如來藏而言,其本質是空性,但存在著明分的功德,此部份稱之為自性光明;不僅如此,如來藏中本身有一股威力存在,這威力遍及一切,所以稱之為大悲周遍。所以我們自生的本來覺性中存在三個部份:體性性空、自性光明、大悲周遍。這三個功德原來就存在,而且三者無別的結合一起,本來就安住在我們內心之中。

對如來藏中本來自生的覺性所存在的三個成份:本質空、自性明、大悲周遍的認知,即是見地。為維持見地不衰損,如是進行觀修體性性空、自性光明、大悲周遍,依此作為觀修的對境,以及皈依的對象。然而此體性性空、自性光明、大悲周遍的本來自生覺性,原來已存在於自身之中,如此的觀修串習讓我們契入本貌、得到究竟的見地,在守護見地之下,讓它不衰損並一直守護、串習,為此而進行皈依,這是究竟的皈依,因為能皈依者,與所皈依者毫無差別。換言之,皈依的對境即是求取皈依的是自己,自己是皈依者,也是皈依的對境,能皈依與所皈依兩者沒有差別存在,所以是究竟的皈依,此為阿底瑜伽的皈依。

 

儀軌實修:

- 皈依境的觀想

自所安住一切諸方所  清靜剎土性相圓滿中
如意寶樹具五枝幹者  花葉果實豐繞極圓滿

在所處實修的地方,觀想房子、大殿,外面的山河大地、森林、小橋流水,這一切都是由珍寶所堆砌,由各種奇珍異寶所充滿的一個處所,如同西方極樂世界一樣,在極樂世界中央有一棵如意寶樹,具五支主要的枝幹,此如意寶樹的枝、葉、果,茂密廣大無邊,覆蓋整個天空。
如意樹的五支主幹撒向四邊,覆蓋天際,充滿美麗的花朵,有含苞待放,有已經完全綻放,也有半開放。裡面的果實有的已經成熟,有的未成熟,散發出美妙的香氣,此芬芳的香味聞後,即能產生解脫的快樂。樹上有很多珍寶鈴鐺,微風吹過發出美妙的聲音,耳朵聽聞後,心中產生無比喜悅。鈴鐺發出大乘的法音,講述三解脫的意義。

盛開遍滿虛空聳天際  中央枝幹珍寶獅子座
眾色蓮花日月蓮墊上  無比大恩根本上師尊

在中央的枝幹上,有奇珍異寶所做成的寶座,廣大無邊,寶座底下有八大獅子抬著,上面有七彩蓮花,蓮花上有太陽、月亮的輪墊。
獅子寶座表示四無畏,八隻獅子代表八種自在功德,七彩蓮花代表出離輪迴,沒有輪迴之過失。蓮座之上是太陽、月亮的座墊,太陽代表勝慧的空性,月亮代表方便的大樂。太陽月亮座墊上面是具三恩德的根本上師,本質是蓮花生大師,外相是自己的根本上師。

調柔隨現能生淨信相  頂上次第直至普賢間  傳承上師一一皆安住

隨順所調伏的弟子,顯現出根本上師的形象,上師右手結說法印,左手結禪定印,禪定印上捧著佛法的典籍,身著三法衣,具足外分別解脫戒、內菩薩戒,及密咒乘的誓言。
在根本上師的頭頂上方是傳承祖師,一位銜接一位,上與下之間有約莫四個手指的距離。從法身普賢如來、報身金剛薩埵、化身極喜金剛。往下傳一代代的祖師,直至傳到自己的根本上師。一代接一代,如重疊的閣樓。

右方分枝能仁釋迦佛  十方善逝諸佛眾圍繞

右邊以釋迦牟尼佛為主,四周圍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一切諸佛的身體顏色不一,白、紅、黃、藍、綠各種顏色,由於全都是已證得佛果,所以都是以金剛跏趺坐姿,服飾與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三法衣,身體的形象都具足三十二相,八十隨行好,語言具足六十支妙音語,意具足大悲、大智、大力三種功德。

後方分枝最勝正法寶  聖語經匧成堆疊如山

後方分支是法寶,外形是典籍論續,四周自然的發出聲音,觀想是什麼文字典籍就發出什麼典籍的聲音,如果不能觀想出它發文字的聲音,那就只觀想它發出子音跟母音。

左方分枝近侍八法子  菩薩二乘聖者眾圍繞

左方分支是僧寶,以八大菩薩為主,文殊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金剛手菩薩、彌勒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虛空藏菩薩、地藏王菩薩、除蓋障菩薩,及其它菩薩。若為聲聞、獨覺的話是穿三法衣,左手托缽,右手拿著錫杖。菩薩身體顏色不一,有身穿法衣,也有在家服飾。

前方分枝靜忿百尊俱
四六續部本尊海會眾  周圍空行護法眾圍繞

前方分支是寂靜尊42尊,忿怒飲血尊58尊,四或六個續部的本尊,一切本尊天眾都在前面的分支。四周東西南北分支,有勇士、空行還有具誓和守護,父系的護法神臉朝外,守護不讓障礙入侵。母系護法神臉朝內,讓已得的成就不外泄。皈依境中的各種天眾護法都有32相,80隨行好,語言都具足60妙音語,功德與佛毫無差別。

諸尊相好莊嚴千光耀  見聞思觸解脫大悲尊
待我眾生如母湣獨子  歡喜親愛為念祈安住

皈依境中的眷屬為主尊所幻化出的各種形象,主尊與眷屬都放出無量無邊的光芒,因此主尊與眷屬的功德毫無差別。壇城皈依境的莊嚴及其殊勝功德,令所有有情於見、聞、思、觸都能獲得解脫。壇城天眾如慈母看待唯一獨子般的慈湣愛護眾生,以如此方式觀想皈依境後,再念誦皈依文。

皈依境的壇城主尊若能一一觀想清楚是最為殊勝,若無法如此觀修,則以清楚觀想根本上師為首要,其它的眷屬眾只要了知他們存在即可。如一戶人家,有父母子女及其他眾親友眷屬,但我們無法一一認識,所以只要認識家長即可。

- 皈依正文:
(在身體情況許可之下,一邊念誦,一邊以大禮拜方式累計次數。)

首先對前方皈依境中,壇城聖眾的功德進行憶念,身的功德具有32相、80隨形好,語的功德具有60妙音語,意的功德具有悲智力,如是思維後產生強烈的信心祈求皈依,後念誦:

顯相未示法界內   覺性本智三身圓
童子法界瓶身前   遠離我執而皈依

一邊念誦皈依文,一邊觀想,思維為令遍滿虛空的三界一切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痛苦,並安置于佛陀的圓滿果位,因此皈依。從時限上而言,大乘的皈依是永恆,皈依三寶,乃至一切眾生皆證得佛果為止。    
此皈依偈頌非常深奧,屬於大圓滿的詞句,其內涵包括大圓滿的基、道、果,是屬於阿底瑜珈大圓滿的皈依。首先:
顯相未示法界內 此為基的原始狀態,在基顯的力道尚展現之前;於基位能顯的部份還未顯現;此時為本淨階段的基。此即是原始的本來面貌、基的實相。

覺性本智三身圓 在基的原始本貌中,覺性與三身本然已安住在基的實相中。自生的本智、自生本來覺性已經存在,法報化三身也已存在,在自生覺性中,體性性空即為法身,自性光明為報身,大悲周遍為化身,在自生覺性中本來即安住。以三身為道用,因此,此處所講的即是本淨階段之道。

童子法界瓶身前 本來清淨的體性即是童子寶瓶身,這是最究竟所要獲得的果位,因此這是本淨階段的基道果,三個段落都包括在這皈依文當中。

遠離我執而皈依 是大圓滿的皈依,是基道果三者毫無差別的結合在一起。所謂”毫無差別”意旨不做二取分別、執著想,能引導者和所引導者、能皈依者和所皈依者實為一體。以如此清楚瞭解之後進行皈依,此為大圓滿的皈依方式。(如果把能皈依和所皈依兩者分別觀修,那就不是大圓滿的皈依。)

- 見地的重要:
將本來不認識的究竟實相,清楚的認識之後,此如實般的瞭知,稱之為見地。見地為修持的基礎,若無正確的見地,大圓滿的觀修將無法進行,因此觀修之前要先獲得正確的見地。得到見地即是認識本來面貌。認識本來面貌也就認識了三身,因為本來面貌即包括了法報化三身。

- 圓滿的真實意
我們經常提到自生本智,也經常提到佛的三智和二智,或五智,實際上都包括在自生本智裡面,或自生覺性之中。如大海中有小的浪花,也有滔天巨浪,不管海浪的形勢如何,都是由大海形成的,離開大海也就沒有浪的存在了。所以,本智不論分為五種、三種或兩種,不管如何區分,實際都是佛的自生本智、覺性,所以輪迴和涅盤所有的萬法都包括在裡面,此謂之圓滿,即本來具足。

- 道的實修
以上所述為最究竟的皈依,此皈依詞句是非常甚深,如在聽聞之後無法了解,可暫時不做此觀修,僅依照前文所講的皈依的對境,五個枝幹所形成的皈依境,對三寶、三根本做禮拜皈依,並憶念一切眾生如於牢獄,為使眾生脫離輪迴苦海,而禮敬皈依。
當頂禮合掌觀想時,應觀於自己右方為父親,左方為母親,前方為有形怨敵,及無形的鬼祟,後方及四周為一切六道有情眾生,與我們一起對前方皈依境升起無比信心及恭敬做頂禮。

合掌時二個拇指至於掌心,雙手如含苞的蓮花合掌,首先雙手置於心間,調整自己的心念,以產生善的動機、純淨的增上意樂,恭敬的頂禮。之後雙手在至於額間、喉間、心間,表示以身、口、意之恭敬信心頂禮。
不論是大禮拜或小禮拜,都應五體 (額、雙手、雙膝) 投地的做禮拜,以此消除自我的傲慢之心,並培養恭敬之心。依此禮拜並累計次數。

- 收 攝:
累計禮拜次數後,於下座前收攝皈依境。

皈依境中放出無量光  引渡有情皆令入淨土
一切皈境斂入上師身  上師化光融己成無別

皈依境中壇城聖眾放出無量無邊的光芒,照射所有有情皆獲得解脫而趣入淨土,之後,皈依境的壇城聖眾化光融入壇城主尊-根本上師之中,上師最後亦化為五色光從自己頂上梵穴融入自己心中,此時上師、皈依境與自己的心毫無差別,於此等持中安住。

前面所講述的皈依方式:有皈依的對境、所歸依、能皈依者,以及種種皈依禮拜的觀想,此為世俗諦的皈依,是「因」的皈依。最後皈依境、上師皆化光融入自己,因此能皈依與所歸依皆融為一體,無所分別,於此安住,此為離戲的勝義諦皈依,是「果」的皈依。

金剛阿闍黎補充
- 皈依境的觀想
首先看到「自所安住一切諸方所,清淨剎土性相圓滿中」,所謂的皈依境並不在遠方,就在自己所安住的地方,無論它是什麼樣的場所,都成為清淨的淨土。而淨土有淨土的性相,這一切的性相都是圓滿的。在淨土的中央有如意寶樹,如意寶樹不是一般的樹木,而是能滿一切的願,由各式各樣的珍寶所形成。樹根是黃金,樹幹是銀,樹枝是琉璃,樹葉是綠松,果實是珍珠。以這樣的方式觀想如意寶樹。它有五個枝幹,無論是花朵、葉子、果實都是圓滿的。「盛開遍滿虛空聳天際」指的是這棵樹遍滿整個虛空。五枝幹中,中央的枝幹稍微高些,上有上師的寶座,也是由各式各樣的珍寶所形成打造,並且由八大獅子所擎舉。在寶座的上方有眾色蓮花,指的是五種顏色的彩色蓮花。上面有日輪墊,日輪墊上方再有月輪墊。月輪墊上方安住著大恩根本上師。在藏文文法上有個詞,叫「排遣詞」。指的是這個時候的上師是唯一的,總集一切皈依處的體性,因此成為唯一的根本上師。這樣的一個唯一的大恩根本上師,所展現出來的樣子是「調柔隨現能生淨信相」。這個部份就要靠自己觀想了。觀想你一看到上師,就能令你的心寧靜、平靜,生起信心,因此才是調柔隨現的樣子。可以依照看自己最喜歡的上師的樣貌去做觀想。

- 觀想上師「俱三金剛慈相」
所謂「俱三金剛慈相」:外著袈裟,內著秘密的密咒白衣,頂戴蓮師的蓮苞帽。這是指外在俱足別解脫戒,內在俱足菩薩戒,秘密俱足一切密咒乘的誓言,因此稱為「俱三金剛慈相」。
為了表示外在俱足別解脫戒,所以上師身穿三法衣,現比丘相;內在俱足秘密的菩薩律儀,因此身穿白衣,這是指內裡。外在由於俱足金剛誓言的緣故,如果是蓮師的話,外面會披一件像袍子的大氅,有些沒有這樣畫,但是在金剛跏趺坐的腿上會披一塊布,這塊布就代表了俱足密咒乘誓言的意思,並且頭上戴著蓮師的法帽。以這樣的方式來觀想「俱三金剛慈相」的根本上師。

- 傳承祖師、諸佛菩薩的排列
「頂上次第直至普賢間,傳承上師一一次第住」。這個所指的是,在大恩根本上師的頭頂上方,觀想歷代傳承祖師。而傳承祖師的源頭為普賢如來,所以最上面為普賢如來,然後依序的傳到自己的根本上師。每一位傳承祖師都像階梯般的次第安住著,彼此之間的距離不太緊密也不太鬆散,是剛剛好的。
接下來是,「後方分枝最勝正法寶,聖語經篋成堆疊如山」。在上師的後面,有各式各樣的法寶,三藏十二部。以這樣的方式堆疊著,此時的經典是發出光輝,並伴隨著聲響,主要是子音咒「阿阿依依嗚嗚日日里里」,以及母音咒「嘎咖卡卡雅…」。
「左方分枝近侍八佛子,菩薩二乘聖者眾圍繞」。左邊是一切的聖者,最主要是八大菩薩,普賢、觀音、文殊。周圍圍繞一切菩薩二乘聖者。二乘聖者指聲聞、獨覺聖者,如眾星拱月般圍繞著。右邊是賢劫千佛,中央是釋迦牟尼佛。在賢劫當中,與我們最親近的,做為我們導師的是釋迦牟尼佛。因此安住於賢劫千佛的中央,其他的一切諸佛如眾星拱月般的圍繞著釋迦牟尼佛。
在前方是一切的靜忿百尊,「前方分枝浩瀚靜忿尊」。靜忿百尊我們可以觀想普賢密意總集的文武百尊。此外,第十頁的「四六續部本尊海會眾」。所謂的「四六續部海會眾」,是密續的分類方式,有四部密續與六部密續。四部密續指的是事部、行部、瑜伽部、無上瑜伽部。六部密續指的是舊譯寧瑪派的分類方式,有外三密、內三密。以這樣的分類方式觀想如海一般的浩瀚本尊。

- 如何做頂禮
頂禮首先要做到信敬的頂禮。最初合掌於心口。憶念壇城聖眾跟根本上師的功德。當合掌於心間的時候即如是思維。

合掌的方式:要空掌,像花苞一般,中間是空的。把大拇指伸進掌中。之後,合掌於頭頂上方,作用是向壇城諸尊獻上身的供養,淨化自己一切身的業障,種下未來證悟壇城聖眾身功德的緣起,因此合掌於頭頂。之後,合掌於喉間,獻上語的供養,淨化一切口業,種下未來證悟壇城聖眾語功德的緣起。之後,再合掌於心間,獻上意的供養,淨化內心的不清淨,種下未來證悟壇城聖眾意功德的緣起。以這樣的方式在身口意三處合掌,然後做五體投地的禮拜。

五體投地的禮拜作用是要淨化五毒。將貪嗔癡慢疑這五毒給清淨。身體的五個地方一定要確切的接觸地面,這五個地方指的是額頭、雙手、以及雙膝。這是所謂的五體投地。之後應立刻起身,不可以在地上久趴。同時思維這是種下未來證悟壇城聖眾身語意功德事業的緣起。以這樣的方式頂禮。

- 皈依境的收攝-根絕輪迴的口訣
頂禮結束之後,接下來要收攝。「皈依境中放出無量光,引渡有情皆令入淨土;一切皈境歛入上師身,上師放光融己成無別」。這時候要觀想皈依境中放出無量無邊的光芒,照耀一切的有情,將之牽引渡脫趣入淨土當中。這裡的淨土指的就是皈依境。皈依境由外向內收攝,進入根本上師的心續,根本上師再化光融入自己,與自己無二無別。這是非常甚深的根絕輪迴口訣,以這樣的方式觀想的緣故,成就自己將來成辦淨土的因,並將六道淨至為空的因,因此把它稱為根絕輪迴的口訣。

- 勝義果的皈依
接下來,「安止於皈依境與自心無別之覺空離戲狀態,此為勝義果之皈依」。
這個時候,由於上師化光融入自己的緣故,安住於無所緣取。所謂的無所緣取,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,而是還有著明分,稱為覺空離戲。有著明明白白的覺知,卻又性空毫不執著遠離一切的戲論,在這樣的狀態中安住著,這是屬於勝義諦果的皈依。由於現在一開始就做到二資糧雙運的緣故,將來成就果位的時候,才能獲得二身的雙運果位。世俗因的皈依所累積的是有所緣取的福德資糧;而勝義果的皈依是累積無所緣取的本智資糧。因此二資糧雙運,才能證悟金剛持果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