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次第
V.《大圓滿 普賢密意總集》不共前行-發菩提心
崗頂法王 講授
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
菩提心是進入大乘之門的門檻,一個人發起了菩提心,即進入大乘之道。如果沒有菩提心、沒有利他想法,不管做什麼實修都不算進入大乘之道!與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故事一樣,三世一切諸佛成佛的因皆為菩提心,都是依靠菩提心的修持而成就佛果。因此應以菩提心為修持的道。
發起菩提心後行六度:佈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逐一圓滿。中間歷盡千辛萬苦,而產生堅定利他的信心。此利他的菩提心已經在內心深處形成,之後即不會改變,因此實修六度,不會覺得痛苦、辛苦。
巴楚仁波切曾經說過:「由此則成佛,無此不成佛。」此,指的就是菩提心。如果有人升起了利他的菩提心,那麼就一定會成就佛果。如果沒有利他菩提心,不管做什麼實修都不會成就佛果,因為佛果的道路已經斷了。如同一個人沒有眼睛,沒有心臟,沒有腦袋,沒有腳,將無法存活。所以依靠菩提心實修即能成佛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
菩提心分:願菩提心、行菩提心。
- 願菩提心:
應當思維,為了利益遍滿虛空一切眾生,使他們能證得佛果的緣故,首先我要先證得佛果,產生這種想法意願而追求佛果,此為願菩提心。
- 行菩提心:
要做到證得佛果,就要實修六度般若蜜,以實際的修持落實菩提心願,此為行菩提心。
例如:我想要到台中去,這是願菩提心。真正坐在火車上,去往台中的路上,這是行菩提心。
菩提心需與大圓滿的教法結合在一起,因為實修大圓滿法,但沒有菩提心,無法成為大圓滿的實修者,也不會成就佛果。因為菩提心與大圓滿的教法是息息相關,此關係在於,菩提心分為世俗諦菩提心,和勝義諦菩提心。世俗諦菩提心又分:願菩提心及行菩提心。勝義諦菩提心,於大圓滿階段稱之為自生本智的菩提心 - 如來藏,所以勝義諦的菩提心即是大圓滿的菩提心,僅是名詞的不同,但所講述的內容是一致的。
如果修完皈依後直接修發菩提心,就先不做收攝的觀修,待發菩提心修完之後再一起做收攝。
- 實修之觀想
首先觀想皈依境於前方虛空,為利益眾生的緣故,希望一切眾生得到究竟解脫,並證得佛果,因此立下誓願,修習六波羅蜜多,於此想法下念誦發菩提心行文:
顯相莊嚴廣大界 本智五光圓滿身
明點清靜圓滿中 生起廣大自解心
在皈依的階段,基的體性都還未顯現出來,而在此發菩提心的階段,所顯現的都顯現出來了,法界清淨燈、明點空燈等,如來藏的顯現功德全都顯現出來,這是任運頓超(妥格)的階段。
顯相莊嚴廣大界 此處所講的是基顯,本智五光圓滿身 明點清靜圓滿中 此時是以基顯為道用的道位階段, 生起廣大自解心 此即為所獲欲得的果位。
此心本來無所束縛,本來即是解脫,如水跟冰的差別,當水結成冰之後,就變成束縛、堅硬,水的流動性質就不見了,水在未結成冰之前的原來狀況,與水是本來一致,一切功德本來都圓滿,但因產生了迷惑,由這迷惑產生了能、所二執,因此執著變成束縛,而變得僵硬。心的自生本智因此被無明所覆蓋,不能發揮出來。
心回到它本來的狀況,本然覺性之中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時的念頭、迷惑都還未沾染到的狀況,此即是自然的解脫,對於讓心回到本來解脫的狀況,產生追求的意念而發心,此即是:生起廣大自解心 之意。
如蛇,會自己鬆開身體的結,不必理會它,自己會自然解開,如同此情形一樣。自生本來覺性早已經解脫,本來即是解脫,因此,過去沒有解脫這件事情,現在也沒有所謂解脫這件事情,以前本來就沒有迷惑,現在當然也沒有迷惑,以前沒有束縛,現在也沒有束縛,束縛根本不存在,不需要藉由因和緣做任何改變,能如實了知本來即是如此,現在也是如此,即是 廣大自解心 之意。
如果前面所講述的內容不能瞭解,對於什麼是自然解脫無法明白,就暫時不去思維。此時只要觀想前面的皈依境,發起菩提心,在這狀況下念誦發菩提心誦文即可。
發起菩提心後,以六度般若蜜為實修,以學習願、行菩提心之體性,這是世俗諦菩提心;而為令自住之本智現起而安止於離根之狀態,此爲勝義發心。因此為讓勝義締的菩提心能現起,於念誦完發心的誦文之後,應讓心停於離根之狀態,安住靜坐片刻。
註解
離根:離開煩惱五毒之根源,即不隨心念所升起的妄想而流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