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
學習次第

VI.《大圓滿 普賢密意總集》不共前行-金剛薩埵 淨障一

崗頂法王 講授

台灣智慧輪佛學會 彙整

彌勒菩薩說:「若不通達五明處,難以證得勝佛果。」若不能通達五明等學處,將難以獲得佛陀的果位。因此行者都應當努力學習五明學處。而五明中以內明最為重要,因此應當聞思修內明。

內明是佛教的哲學。佛陀教法廣博精深,無有窮盡,若要畢生學習所有教法,幾乎是不可能。因為”生命有限;學海無涯”,以有限的生命,無法全知無有窮盡的教法。更何況在生命的過程中,常常有意外導致死亡,所以更加難以全然學習佛陀教法。

龍欽巴尊者曾經說:「所知猶如繁星,生命難以盡知」我們所知道的知識,多如天上的繁星,短促的壽命,如何將教法學習窮盡? 又說:「法身不變之境界,精華總攝一意中」,如如不動的法身,是至高無上的境界,瞭解法身如如不動的道理,實際就是瞭解一切實相之理,因為它已經集攝一切教法的精華,因此學習這個要點就足夠了。

- 心與自生本智的差別
要瞭解不變的至高境界、一切精華的意義,首先應瞭解心與自生本智的差別。

“自生本智”是指佛陀內心之中的瞭知能力,”心”則是指凡夫內心的瞭知能力。凡夫與六道一切眾生內心的瞭知能力,是受業力與煩惱所驅動,因此念頭起伏、生滅輾轉不斷,心受業力與煩惱束縛之故,因此是迷惑的,心與心所常相伴,因此心所顯現也是迷惑,二者都在輪迴之中。而佛陀的自生本智,與自生本智所顯現的部份屬於涅槃法,離一切戲論。這是心與自生本智的差別。

就心的範圍而言,全都是迷惑。因為迷惑的緣故,在三界中不斷的流轉,從一個輪迴進入另一個輪迴,充滿辛苦、勞累,及疲倦,這一切都是迷惑的心造成,因為心迷惑的緣故,所顯現的也都是迷惑。如果把心轉換成自生本智的話,一切妄念將止息,到達無念離戲的狀態,這是止息的狀態,亦是涅槃、解脫。   

- 心與自生本智的本質
心與自生本智有著迴異的差別,因此心與心的顯分應當捨棄,自生本智則應當要去證悟。但並非將迷惑的心捨棄之後,尋找另外的自生本智。一切續部之王 -《秘密心萃續》中言:「心性圓滿即為佛」,心性圓滿的部分即是佛,因此不必再去別的地方尋找佛。心與自生本智同為一個本質,只因迷惑、垢染之故,所顯現的顯分就完全不一樣,實際上二者的本質是無二無別。

對自生本智而言,於實相當中有個明晰的覺知,稱為自生本智、明覺、覺性。對於此明覺、覺性有所瞭解,稱之為自生本智、自生本來覺性,如果對這部份不瞭解,則稱之為無明--心。換言之,自生本智對自己的原來實相、原來的面貌有所瞭解,此瞭解的部份,稱之為自生本智。因此心與自生本智是同一個體性,本質是相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