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次第

加行法之大圓滿見地 - 敦珠法王教授

敦珠法王 教授 

一九七九年五月十九日 於 倫敦  梭傑仁波切英譯

 

 

 

無論我們修什麼法 , 相對實相和究竟實相共存 , 方便與智慧共存,體驗與空性共存。

在這個例子裏,我們以修持加行法為方便一技巧的方法,然後在其最後的上師相應法中,我們在上師化光與你融合為一,並且在你保持在事物的究竟本質禪定境界中時,我們到達了智慧的層次。

由於上師是真正顯示方法的人,也是整個精神道路的核心,因此我們在一切修法開始時都要禮敬上師。

藉由禮敬上師的起修後,首先我們要做關於此生珍貴、暇滿自由、與幸運人身的思惟,因為這個色身是解脫之精神道路的基礎。
接著我們深思無常與死亡,萬物的存在都受變遷與死亡的支配。即使死了亦不自由,而繼續在輪迴的流轉中投生又再投生,這也就是為何輪迴的本質是苦;我們要好好深思。
然後我們想想所做的一切,無論善行或善行,業力的模式是難逃的。
這就是所謂「轉心的四種思惟」(Lo Dok Nam Zhi)。
它們的目的是要令心從輪迴中轉出,而轉向修行。
這就是為什麼在開始的時候去實行,並了解它們的道理的重要所在。這樣做就像是弄一處可耕田,使它平坦且準備播種般。

現在,播下種子領受昄依,生起菩提心,供養積聚福德與智慧的曼達,藉金剛薩埵修法而淨化。這些像是由上述四種思惟所準備好要播在土地裏的種子。

没有這樣相對的關聯,就不可能了達究竟。不用相對的身體做為基礎,我們就無法證悟心的究竟本性。
同樣地,没有了這相對的修法,這技巧的方法,我們就不可能直接地領悟空性的本質。
相對和絕對共存,攜手協力而走。了悟這點非常重要。

皈依就外層而言有所謂的「三寶」,佛、法、僧。佛是佛法之源,引導者;佛所示現的就是珍貴的佛法-道路;而凡是心已轉向佛法者即是珍貴的僧伽。

由於我們存在於輪迴中,由於染污與痛苦,所以我們皈依以離苦。由於未見我們的真實本性、與種種元素的聚合的染污,此幻化的身體即被創出。而且這個幻化的身體還很真實的留到,直到我們洞見萬物的真實本質為止。
所以直到我們已完全地解脫於身體存在,與痛苦存在的染污,都必須要皈依於這三個珍貴者。

故外層地說來,行者必須具信心地皈依於佛、法和僧。
但內層的佛、法、僧是象徵性的,是圓滿且技巧的方便以引領我們出於輪迴。

從絕對的真理的見地而言,甚至連 佛、法、僧都是在我們的心中。
絕對層次上,我們的這個心是空性的,是燦爛地自我光明,是自性(Rigpa)覺知的,此心自身就是珍貴的佛。

外層的佛法現以音聲和意義的形態,你可以聽聞它並且修習它,
但從內層的見地而言,它是空性的。在精要中它是無終、無礙、 覺性的自我光明展現本初之心。

外層的僧伽是凡已轉向佛法的人,
但內層地僧伽是心的全知、慈悲一切的面向。

它們都已在我們的心中全部成就,但由於我們無法認識這點,因此我們必須皈依外層佛、法、僧。

 

 


當你真正正確地做加行法時,你要以熱切的信心在你的心中觀想皈依樹(境),謙遜地用自己的身體做頂禮,並用你的語,規矩的持誦皈依文。然後你在修法的最後坐下來,把所有觀想均融入自己,而了悟到皈依者(主體)、皈依處(客體)、和皈依(行為)這三者, 都是自己的覺知。禪修者即自己;皈依樹是自己所創出。僅僅置於覺知的本性中,除了覺性外無一物可被發現。

佛在 Dode Kalpa Zangpo 中說:「我為如夢般的眾生做如夢般的化現,並給予如夢般的佛法,但在實相上我從未教過,亦未曾真正來過。」從佛為何從未來過與佛法亦未曾來的觀點而言。這一切純粹的認知,僅僅存在於事物的表面領域中。

關係到皈依的修習,其相對的面向是你所虔信和頂禮的對象等等,而相對的面向是不用費力造作的,當你融掉觀想並保留在心的自然、不造作的境界中即是。

生起菩提心或成佛想意指:如困我們仍為僅自己而做,不追隨佛陀的全知道路,那麼成佛之道就被關閉了。因此,它是為了曾為我們父母的一切眾生,為令他們解脫,所以我們生起這成佛的想法,這就是佛陀的想法。

眾生無限如虛空,他們都曾是我們的父母;而他們正在輪迴中痛苦著,因此解脫他們離於此苦就是成佛想。在菩薩戒文中有:「從今起直到輪迴空,我應為利益曾為我父母的一切眾生而做。」從相對的觀點而言,有被解脫的有情眾生,有慈悲心的被生起,也有「我」生起菩提心。這樣的生起和展現慈悲心,確實為佛陀自己所解脫過。這是相對的菩提心。

在這相對修習的菩提心中,你觀想一切眾生並生起成佛想,並嚐試著解脫他們離於痛苦,直到成佛為止,你也盡力多多持誦 你的修法中所要求的發菩提心文。
它也被教等:行者必須將自己安樂與他人的痛苦各換。如你呼氣般地,你給予你的一切快樂、喜悅、功德,甚至連同其原因一併給予有情眾生;並吸進般地納受他們的一切痛苦,固而令他們離苦。這個修法也十分重要。
没有生起菩提心,没有使自己離於對此生的執著,我們便無法達到圓覺。
由於我們不能對他人顯現慈悲,也由於對我們自己此生的執著,所以我們並未解脫。這一切都是修習菩提心的相對面向。

在菩提心相對的方面,佛陀曾對弟子 Rabjor 說:「諸法如幻如夢。」
佛陀說這話的原因是,無論任何顯現都是主體的變遷和消逝,没有本來的堅固或永恆之物。

我們看見世界而以為是堅固的,我們貪執的用繩索繫上它來做指揮,我們因此而溺斃在永遠無法終止的活動中;那就是輪迴為何無盡的原因。
我們也許會想,輪迴雖然如夢,或許圓覺就是堅固而永恆的,但佛陀曾說過:即使涅槃本身也是像場夢與幻影般。没有什麼東西是能夠被叫做涅槃的,也没有所謂的涅槃可被攀著。

佛陀親自說過:「色即是空。」
如倒映在水中之月,事實上並無水中月,也從未曾有過,無形相可言,它是空性的。
接著佛陀又繼續說:「空即是色。」
空性它自己是以形相顯現在形相中。你無法把它們當做分離的實體而抓住。
月亮是被映在心中,然而水並非月,而月亦非水;但你也無法把水與月分開。一旦你已跨越過這個輪迴,那就是波羅密或「超越輪迴」, 就會發現那兒並無涅槃;在涅槃境界中亦無輪迴。

你也許會說:「但它在那兒,你能夠看見它!」然而當你真正地審驗它時,它並不在那兒。你若接著再問,這是如何真實地發生?事實上,萬物皆源出自因緣相依。什麼是因緣相依?月和水並不分別地存在,而是月亮顯現在水中,萬物之由來就像那麼簡單。
清明的水是本初因,而月亮是第二因或輔資因;當這二個因相遇時,因緣互相依即產生。它是本初因和輔因的一致顯現。

直接地說明它,本初因或輪迴的基礎是執著「我」,然後這一切的幻想現出成為輔資的原因,而二者相遇在一起便帶來了三界輪迴的顯現。萬物的存在僅止於此因緣相依的模式中。行者必須相當確信於此。
龍樹菩薩說過:「離於因緣所生即無他法。」當你更進一步地審查因緣所生的本質時,你會發現除空性外無他;因此離於空性即無佛法。大乘的究竟見地即是空性;這見地並不存在於較低的教法中。

如果你真正地審查,你就會開始了解萬物都是空性的展現;徹底研究一切佛法後,你終會達到他們的本性,也就是空性。
但你也許接著會說,那樣的話我們就不需要任何東西了。然而你是否需要或不需要任何東西,都是由你決定,依你的心而定。乾說空性是不夠的,你必須了解它並隨之見到。
如果你的心是真正地空性,就不會有希冀、恐懼、痛苦或消極;你並不一定要去吃或穿衣服,你的心已離於那。它就像你的手在空中揮動般,完全地無礙。禪修的目的就是要保住在這個空性的境界中,而在那境界中一切外在的現象都被直接的了悟為空性。把萬法淨化到它的空的本性中,以達到空性的中心根據地,那就是我們為何要禪修的原因。
首先我們必須了悟那萬物絕對的,本然的境界是空性、然後了解它是如何在相對的方式中顯現。

由此空性中生出一切輪迴存在中的相對顯現。行者必須清楚地了解它如何在實現中,以及它如何的顯示出來。具有這個見地十分重要,因為没有了這見地,行者的禪修即徒勢無功。只不過是單單坐著,說「一切皆空」,就像把一個小茶杯倒放著:杯子僅餘有一點極小的空間,有限的空性。去了知問題的核心為何是十分必要的。在絕對的本智中,没有痛苦的有情眾生,没有輪迴,没有苦痛,這一切都像是清明的虛空般地空性;然而因為因緣依生與幻妄,事物的相對面向跑了出來,也有了在輪迴痛苦中的有情眾生。

在偉大之母-空性的禮讚中說道:「雖然行者想要表達超越的智慧,行者卻無法將它置之言語之中。」它是完完全全地超乎言詮、超乎思惟念頭、超乎概念的。它過去未生,它亦無死。若你問它像什麼,它像虛空。你不可能找到虛空的極限;你不可能找到虛空的中央。所以這虛空般的本性就是空性的象徵:它是空的、無限的、自在的、有無限深度的和無限廣闊的。

接著你也許會說:「所以自己的自性,自心的本性,就像虛空離於一切限制。」但它仍不僅僅是空性的。如果你窺查它,會有某個去看的東西,而「看」也只不過是我們為了要溝通而必須使用的字眼。你能夠看到那個、你能夠禪修那個、你能夠休息於那個之中。假如能洞見了真正地空之真實本質,這就是「一切諸佛之母」。這一切都是相對菩提心的詳細敘述。

 

 

 

下一個是藉由金剛薩埵而淨化。在絕對的本智中,没有什麼要去淨化的,没有淨化的人,也没有淨化。但由於染污和障礙的生起,我們無法置它於那兒。
在執著自我的妄幻概念中,我們被無盡的痛苦所支配;因為有了個淨化的需要,因此我們也有了這個修法,以做為相對的技巧方法。
為了要去淨化,金剛薩埵從自己的真實境界或本性中起,而祂所流出的甘露完全地清除了我們的染污。你做觀想並念誦百字明咒(一種淨化的方法)。在萬物的本然境界中,那境界是,萬物從本初以來即如虛空般的純淨。這是金剛薩埵的究竟清淨法。

現在我們到了供曼達了,供曼達是為了積聚福報。為何我們需要去積聚功德福報以做為智慧之因呢?它是因為我們執著於那一切已出現的幻妄現象。而由於有了幻妄,便有了一種清淨妄幻的方法,並且由於行者能夠淨化,故也有一種聚功德的方法。當你供養「我的身體、我的財產和我的榮耀」時,這是相對的、象徵性的曼達供養。從究竟的見地而言,這些事物從未存在,如清明、空性無礙的虛空般。所以,如果你保留在本初覺知的境界中,那就是究竟的曼達供養,以及功德的究竟積聚。

即使在上師瑜珈中,由於因緣依,故心已被染污;也因此上師才示現人之形以指示心的清淨,他是我們趨進時會感到純淨的對象。因為心已被染濁,且由於親近上師時我們會感到純淨的型式,所以上師便在存在了,與我們自己-供予虔信心者,同時存在於相對的範圍內。因此,外層上,你觀想上師,做祈請,然後領受他的灌頂與加持,但這些些是外層的,相對的上師瑜珈修法。

所以你在祈請了象徵性的,外相的上師後,你念道:

上師融入光中並與我合而為一。

識自本性即究竟上師。

如果你問究竟上師在哪裏?他就在心的究竟本性中。

本性的究竟境界即是完滿成就上師所在。

持續在那本然的覺性之中,即是上師相應的究竟修法。

 

以上就是外加行與內加行的關聯。